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之窗 >> 正文
中高职贯通“梗阻” ,谁来疏通?

作者:职研所转载     发布时间:2018-06-25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我国的中高职贯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12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宣布正式启动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试点招生的措施,就是中职3年、本科4年,实行一体化培养。该试点的推行是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意味着除了原有的对口招生模式、3+2分段贯通模式、自主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中职生免试入学外,开启了新的升学“直通车”。这也使得中职升学的“断头路”全线贯通,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能够升入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就读,中职学校和高职、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初具规模。


尽管中高职立交桥已经建成,并经过几年的试运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高职贯通的交通状况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时不时会出现“梗阻”,影响通畅运行。


问题一:课程贯通脱节。由于中高职双方缺少多层次的沟通与合作,课程的设置成了简单的拼凑,或者是对两者各自课程的“修修补补”,专业基础课程缺少循序递进,内容大量重复,让学生有炒冷饭的感觉。而有的高职院校在实训方面的实力还不如中职学校,专业实操课程出现“倒挂”现象。


问题二:选拔方式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入学选拔方式仍以“一考定终身”的方式,缺少职业教育特色。部分文化基础较差、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被一纸试卷拦在门外,高职入学选拔方式亟待改革。


问题三:师资缺少合作。作为教学的主体,中高职师资缺少交流和合作,仍处于各自独立的两个阵营。这就会导致在人才培养衔接、课程教学衔接、实践教学质量的方面出现问题。


中高职贯通出现“梗阻”很正常,如何来疏通是关键。笔者所在的学校经历3+2、五年一贯制到3+4试点,和省内多所高职院校有过中高职贯通的合作,结合合作经验针对典型问题来谈谈疏通“梗阻”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优化课程设置。中高职之间的合作是平等的,对于课程设置不应由哪一头说了算,而是要根据中高职的基础、层次不同,从招生开始实施两头共管。中高职双方要打破对现有课程体系简单修补的“表面式”衔接的做法,要切实本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思路,在共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与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构建分段递进的课程体系。在同一个体系中统筹规划中高职课程,做到长周期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统一性,保证课程衔接的整体性和递进性,


建议二:创新选拔方式。高职选拔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要以职业教育特点为取向,文化课应侧重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检测,专业课应平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两者的比重,保证选拔入学的学生有足够的文化、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操技能。同时,要改变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职参与到中职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全面、客观地对中职生进行评价,使真正适合升学的中职生能够顺利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建议三:加强师资建设。师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无法突破困境,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合力。政府部门担任主导,总体协调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对中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目前中高职师资大多是毕业以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对专业最前沿技术的领悟和把握,学校层面主动对接企业、行业,通过引进企业导师、在职教师下企业研修等方式,弥补现有师资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做到专兼职教师的协调发展。学校还可以通过横向课题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实现校企间深度合作。同时,中高职师资间应加强学术交流、专业对话和资源共享,根据各自所长协同合作,有利于各自明确中高职教学的侧重点,确保一体化人才教学的质量。


中高职贯通仍处于试验期,必然还会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还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还需要持续深化,还需要继续开展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高职贯通中的“梗阻”必然会得到有效疏通,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注: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