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88课: 杨秉“三不惑”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10-23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范晔《后汉书》记录”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提到杨震杨秉父子,杨震暮夜却金,留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名言,从此“四知太守”留芳史册,他的良好家风深深影响了后代,他的儿子杨秉仿效乃父遗风,在政事上直言敢谏,并因嫌自己拿得工资太高,做出计日受俸的举动,妻子去世后终生不娶,自称“酒,色,财。”三不惑,父子相承,都是无欲则刚的廉臣。

杨秉(92年—165年),字叔节,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中期名臣,太尉杨震之子。他少继父业,博通书传,隐居在家从事教书职业。到四十岁多时,应司空举荐,官拜侍御史。后相继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他任刺史后嫌自己工资标准太高,做出计日受俸的决定,余禄不入私门,在困顿时故吏以钱百万赠之,他分文不受,廉名远播。

东汉桓帝(147167)即位后,杨秉因通晓《尚书》而被征入朝担任皇帝劝讲,后历任太中大夫、左中郎将、侍中、尚书等职。在任期间他忧心朝政,因为皇帝私自出宫游玩的任性行为而忧愁,更为皇帝宠信外戚权臣梁冀而导致吏治腐败忧心忡忡。他上书桓帝直言:“瑞由德至,灾应事生,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这话说的可太够直白了,有诅咒皇帝之嫌,可桓帝却置之不理。

延熹三年(160)杨秉任太常时,白马县令李云因谏获罪,杨秉为他据理力争,却被免官归田。他家无余财突陷入至贫,连每天三餐都不能保证,“秉免归,雅素清俭,家至贫窭,并日而食。“当时任城故孝廉景虑特别钦佩杨秉,拿着百余万钱上门赠送,杨秉坚持“闭门拒绝不受”。后来还是尚书令周景和边韶向桓帝议奏,使杨秉官复太常职位。

延熹五年(162)十一月,他做到了桓帝朝廷的太尉,位极三公。当时,皇帝宠信宦官,宦官大量任命子弟和他人为官,奸官滑吏布满天下,这些贪淫之徒逆天而行,朝野上下哗然。杨秉与司空周景联合上书要求“退贪残,塞灾谤”,说朝廷内外官吏很多不称职,应彻底清理冒滥及诸劣迹官员,这次汉桓帝不知怎得听进谏言,批准惩治脏官,臭名在外的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50余人,要么被杀要么被罢免,一时天下肃然。

延熹七年(164),桓帝南巡园陵,特诏杨秉随巡。南阳太守张彪以迎驾为名,筹措巨额钱财,大谋私利。杨秉闻知后,直接下书荆州刺史,责其查究。又闻知大宦官具瑗等“五侯宗族宾客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其中中常侍侯览的哥哥侯参为益州剌史,“累有藏罪,暴虐一州”,“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百姓遭难,怨声载道。他向桓帝劾奏其“居法王公,富拟国家”的罪行。侯参畏罪自杀,大宦官侯览被弹劾奸邪狡猾,倚势放纵,广收贿赂以巨万计,也随之被罢官,具瑗的封邑被削减。

就这样杨秉在任期间,坚持扶正祛邪,每遇朝廷得失,皆尽忠规谏,许多建议都被采纳。为官总是向其父杨震学习,清廉俭朴,从不饮酒,他早年丧妻后终身不娶,他常对人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延熹八年(165)五月,杨秉去世,享年74岁,桓帝念及老师情意,在皇陵附近特赐墓地,让杨秉享受陪陵安葬待遇,大文豪蔡邕作了《太尉杨秉碑》。

王子曰:杨秉从40岁后入朝为官到去世,立朝三十年,朝廷处理问题每次有所得失,杨秉总是尽忠规劝进谏,他的建议大多也都被采纳。之所以屡屡度过危机,也是有原因的,王子想来一是他是弘农杨氏名族,是名臣杨震之子,二是他博通经传名声显赫,遇祸时总有人从中周旋,也是皇帝没下死手的一个原因。杨秉继承廉洁家风,一生忠心为国,秉持不贪财色的操守,为后世留下“计日受俸”和“三不惑”的经典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