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85课:赵尚宽治水为民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9-25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王安石、苏轼写下《新田》诗、《新渠》诗来赞美他的功绩,包拯向皇帝上奏他的治理事迹,宋仁宗颁布诏令赞扬他并予以赏赐。他有勇有谋,勤于农政,兴修水利,把汉代修建的召渠等三湖一渠重新疏通,灌溉农田,民众得以复垦荒地,回归家园,原本人烟稀少的唐州再现兴旺之相。他就是赵尚宽。

赵尚宽,(995-1062),字济之,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其父亲赵安仁官拜参知政事,故赵尚宽是妥妥的高官二代无疑了。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因吏部考核名列第一,升任唐州知州。北宋时,设邓、唐二州位于旧南阳,唐州下辖有泌阳(今唐河)、湖阳(县治今唐河湖阳镇)、比阳、桐柏、方城五县。唐州一向土地肥沃,但前期经历五代战乱,不少田地土地荒芜,百姓流失严重,每年能收缴的赋税还不足以填补徭役,有官员提议废郡为邑。赵尚宽反对“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姓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他仔细查看地方志,找到了解决之法。

经过仔细巡查调研,他查到西汉召信臣曾在南阳兴建召渠的历史记载,又实地勘察了沟渠遗迹,决定率兵卒和百姓重新疏通,最终成功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近万余亩。接着趁热打铁,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连通灌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他负责疏通之渠,被人称为赵河。在听说水利工程复修之后,附近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请示朝廷后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府的钱贷给百姓购买耕牛。人勤地不懒,仅仅三年后,原先撂荒的田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当地人口竟然增加万余人,赵尚宽的远见卓识得到证明。实际上,为此赵尚宽还向朝廷申请对回归唐州的百姓免除七年的赋税徭役,这个惠民政策应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赵尚宽勤于农政,在治理唐州时能抓住水利这个制约农业生产的要害,成功解决了难题,显出超出常人的能力。当时任三司使的包拯向皇帝上奏他的事迹请求让他留任,仁宗听说后十分高兴,颁布诏令赞扬他,几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五年后,百姓在祠堂为他立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赞美他。

苏轼称道的新渠,就是赵尚宽兴复的汉唐旧陂马仁陂灌区。在干渠以下,由百姓民众“自为支渠数十,轻相浸灌”,故“四方之民来者云布”, 苏轼写道“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来奕奕,如赴如凑。如云斯积,如屋斯溜。” “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盛赞赵尚宽使唐州重现兴旺之相。随着农业的复兴,唐州饲养业、商业也逐渐兴旺,“船漕车輐负担出于四境,一日之间不可为数”。

赵尚宽先前在忠州任职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赵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严加惩处,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期间朝廷转运使运来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换,等到约定的期限越来越接近了,赵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王子曰:古唐州境内唐河穿越而过,“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3000年前,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即将迁封唐河境内的谢邑,周宣王命令大臣召伯虎负责营造谢邑城池。《小雅·黍苗》记述了劳动者赞美召伯虎营造谢邑之功。西汉召信臣在此引导唐河水系修建了召渠,留下“召父杜母”的美传。一千年后赵尚宽再次疏通称为赵河,成为造福百姓利民工程。新时代,国家对于水利事业的重视程度达到全新高度,利民惠民的水利政策迭出,投入巨大,成绩显著。回望古人治水历史,吸取其经验,能更好地实现水利为民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