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76课:真德秀的“四字诀”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7-24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形成一种传统,其旨在鼓励读书明理的学子,上为国家下为黎民,将书中圣贤之理践行于治理之中,可实际中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何?宋代真德秀是为数不多的能坚持初心的学者型官员,他的 “廉、仁、公、勤” 为官四字诀值得细细体味。

真德秀(1178-1235 ),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本姓慎,因避宋孝宗讳改姓真,被称西山先生。

真德秀早年受教于朱熹弟子詹体仁,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后进入仕途,先后在地方和中央为官,多次被权臣史弥远打压,中间曾落职归家著书。绍定五年(1232),因宋理宗崇奉理学而重获起用。端平元年(1234),入朝为户部尚书,端平二年(1235),升任参知政事,旋病逝,谥号"文忠"

真德秀政治上颇有建树,他在朝为官敢于直言;在地方时重视人伦教化,颁行系列仁政。在学术上以朱熹为宗,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确立理学正统地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真德秀形成了为官四字箴言,即“廉、仁、公、勤”。他希望天下为官之人均能廉洁自律,爱民如子。在知潭州时把他这四字写入《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与僚属共勉。真德秀认为做官首要之规是廉洁,否则即使有其他的美德也会黯然失色,因此他劝谕同僚要”力修冰蘖之规,各励玉雪之操“;其次,为官一定要”以仁为本“,他劝谕同僚要“各以哀矜恻怛为心,而以残忍、掊克为戒",主张为官之人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再次,为官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依法办事,而不能徇私枉法。他劝谕同僚要以公心主持公道而不徇私情,不接受私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枉直适宜“,百姓们才会没有冤抑不平之叹;最后,他认为各级官吏”所受者朝廷之爵位,所享者下民之膏脂“,因此为官定要勤谨,为官者如果不勤于政事,那么就会”职业隳弛“。真德秀的建议十分具体,如”职思其忧,非休瀚毋聚饮,非节序毋出游,朝夕孜孜,惟民事是力“,希望达到”政平讼理,田里得安其生“的良治效果。

真德秀四岁起读书,他自幼聪颖能一过成诵,在学习中勤奋过人,据其《行状》记载:“入小学夜归,尝置书枕旁”,深夜还在蚊帐中看书,蚊帐都被蜡烛熏黑。当其他儿童玩水游戏之时,真德秀就拿起他们的书看很快能熟读了。十五岁时失去父亲,靠母亲吴夫人在穷困中操劳家计,供他学习,抚养其成长,使他获得了专心学习的机会。同郡人杨圭十分欣赏真德秀,带他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庆元元年(1195),十八岁的真德秀考中举人。庆元五年(1199),真德秀与岳父杨圭同时中进士,以任南剑州(今南平)判官入仕。

嘉定八年(1215)春,真德秀刚上任新职便访问民疾,施行惠政。春末上奏宣城县水旱灾害,请求朝廷豁免租税。夏四月,访求民疾,为江宁县城南居民旱灾请求救助。真德秀还先后弹劾新徽州知州林琰、宁国知府张忠恕和前知建康府王棠等,他更敢于弹劾权臣史弥远的违法亲属。在离开广德时,当地数千百姓相送,有人指着道旁的许多坟墓哭着告诉他:“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在被压制,居家讲学若干年后,端平元年(1234)四月,真德秀被召为户部尚书。九月到临安后,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在入见时,宋理宗为了表示对他的欢迎,亲自起身迎接,并说:"卿去国十年,每切思贤。"端平二年(1235)三月,真德秀升任参知政事,但他时已患病,于四月罢政养病,五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临终前,"冠带起坐,迄谢事,犹神爽不乱"。理宗闻讯后为其辍朝。

王子曰:”使贪懦者无所容,而廉能者有以劝。"这是真德秀对吏治的态度,为此他在做地方官的时不遗余力打击贪官污吏。对于赈灾,他推行义仓,另设慈幼仓专门用来赈济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儿童。在学术和教育领域,他鼓励众多学者"读好书、做好人",致力于培养在人格上有担当的道德型人才。他的为官“四字诀”至今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