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75课:程颢视民如伤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3-07-17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上承周敦颐,下接朱熹,北宋程颢程颐创立的理学,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程颢不仅在哲学层面为中国思想史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得中国人注重讲“理”。他还将自己的思想运用于从政的实践中,在地方任职时,时时提醒自己视民如伤,爱民保民,留下佳话。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与弟弟程颐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洛学,他在从政期间保民爱民,被称为视民如伤的理学家。

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程颢中进士,同年的进士有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可谓星光熠熠。程颢在任地方官时每到一地,即书“视民如伤”,并说:“颢常愧此四字。”视民如伤,源于《春秋左氏传》:“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视民如土芥,是其祸也。”意思是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尊重、爱护他们,不惊扰、打动他们,则国家就会兴旺;视百姓如泥土、小草,国家就会灭亡,这就是祸端。敦促在位者关怀人民,程颢视民如伤的座右铭折射出他的民本思想。

程颢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程遹父亲程珦都曾任湖北黄陂县当官,母亲侯氏知书达理,是山西盂县名儒侯道济的女儿。程母教导二程:“贵贱虽殊,人则一也!”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她告诫儿子在成长中“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程颢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古诗,十岁时,程颢就能作诗。母亲给他讲晋代廉吏吴隐之的《酌贪泉》诗:吴隐之到广东上任时路过石门,不避忌讳饮贪泉之水并作《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程颢受启发写了两句诗:“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反复吟诵。一个十岁的孩童,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足见程颢志向。

治平元年(1064年),程颢任晋城县令,一上任就在县衙大堂上写了“视民如伤”四个字,提醒自己爱民保民。程颢以“教化为先”,致力于发展教育,乡乡建起了学校,程颢常常到乡间学校去,“亲为句读”。十几年后,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到几百人,考中秀才者十余人,一改原有“朴陋”的风俗。出现了“耕夫贩妇,亦知愧谣诼、道文理,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的动人景象。

由于程颢教化有方,晋城县“三年之间,无强盗及斗死者”,俨然成为一个礼仪之邦。程颢在晋城期间,爱民如子,平易近人。有些乡民不经通报就径直到县堂上去找他问事,程颢也不责怪,而是耐心听其诉说并开导。程颢“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振野”。

程颢在扶沟任县令时,权倾一时的宦官王中正将来县巡视,他淡然对之,拒绝主簿高规格接待的建议,被王中正得知,怕来被弄得得灰头土脸,索性在程颢任职的三年中都绕城而过。程颢为了百姓利益不怕自己仕途受损,有一年扶沟遭受水涝之灾。这年刚好是考绩之年,有的县怕考绩不好影响升官,便瞒报灾情。程颢在实地调查之后,向朝廷据实呈报灾情,要求放粮赈灾。百姓拿到朝廷的赈灾粮,更感到程颢是为民的好官。

熙宁五年(1072)程颢回到洛阳,与弟程颐讲学于家中,创立了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理学。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为普通中国人确立了道德信仰和道义自觉,影响中国社会近千年。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程颢在与表叔张载的通信中,提出廓然大公的思想,他说:“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程颢的精神追求。

元丰八年(1085)程颢被朝廷任为宗正寺丞,但未及上任于六月十五因病猝死,葬于伊川祖坟,后赐谥为“纯公”。

王子曰:虽然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遗憾,但程颢任地方官期间,视民如伤的爱民情怀,透露出程颢的高洁品行。二程的理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人,“天理良心、诚心诚意、天理难容”等经典格言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口语中,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让中国人成为特别注重讲“理”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