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25课:理财大师刘晏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07-04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安史之乱后,以卓越的经济思想和高超的理财能力,使得唐朝廷收入迅速增加,而民间负担却没有显著加重,史载“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于国于民算得上是尽忠尽力了,自己却因政治斗争牵连而被敕自尽,家人被流放,被抄家所得仅两车书籍和米麦数斗而已,足以证明其算是廉洁自守,时人为之喊冤。这就是唐代刘晏。

刘晏(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 人,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被唐玄宗召见,名噪京城。宋人所作《三字经》里就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的记载。刘晏改革榷盐法、漕运和常平法等一系列经济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安史之乱后的宝应元年(762),唐代宗李豫任命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主管财赋等工作。次年,升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主管经济。唐德宗即位后,刘晏继续总领全国财赋。但在建中元年(780),因谗害被迫自尽。贞元五年(789)平反。

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

由于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千疮百孔,当时经济十分萧条,财政极为困难,长安及周边极度缺粮,出现了“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的局面。米价上升,时有一斗米一斗钱之说。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他先后办成了几件大事。一是改革漕运。他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宏伟计划并被委托执行。他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河道,还打造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改直运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改革后,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日持久的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最高运量达每年一百一十万石,解决了粮荒还有所储备。当第一船粮到达长安时,皇帝欣喜万分,专门组织乐队到渭桥迎接,并称赞刘晏"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二是改革盐政。他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税收还增加了。政府收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运费用和政府各项开支。

三是推行常平法,控制粮价。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

理财以养民为先。刘晏把赋税的增加建立在户口增加的基础上。他主张"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他主张实行有利于人民休息的政策,以促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使税源得以扩大。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所在宿重兵,其费不资,皆倚办于晏,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管理诺大个唐帝国的财政工作,要聚财理财供国之足用,又要调动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刘晏做到了既勤政又廉政。史书说他"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一日中决之""质明视事,至夜分出,虽休浣不废。事无闲剧,即日剖决无留。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饮食俭狭,室无媵婢。"

王子曰:刘晏平时饮食简素,室无媵婢,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麦。在封建社会,一个理财大臣能做到这样是非常难得的。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经济思想值得整理借鉴,他廉洁自守的品行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