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19课:智仁兼备的周忱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05-23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古代能胜任朝廷大员者一般都是身具智慧并有相当才干的,在智商谋略上均超出常人,其中更有在治理政事中出类拔萃者。而当上高官者能保持“仁”的似乎要少一些,古语说“慈不带兵,义不掌财”可能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在明代官员中,周忱似乎是为数不多的智仁兼备的官员,他除了能力出众善解难事外还能为百姓着想,体现了其“仁”的一面,从在江南为官时他重用下属况钟等老百姓服膺的好官等做法,从中可窥见其慧眼识人之明和仁政之举。

周忱(1381-1453),字恂如,号双崖,别名文襄,江西吉安县人,明朝初年名臣。明成祖永乐二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第二年,成祖在其中选择28人,命他们进入文渊阁学习。周忱向皇帝上书诉说自己年轻,请求参加进文渊阁学习,被皇帝称赞其有大志,批准他成为第29人。但后多年未升迁,20多年后才被推荐提升为刑部主事,后晋升为员外郎。

宣德五年九月,皇帝看到资财赋税大多管理不善,江南更是严重,单是苏州郡,累积拖欠赋税达八百万石,想找一个有才干的重臣去治理。于是由大学士杨荣推荐,提拔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周忱到任后用简单方便的方式处理所有事情,跟当地官吏百姓很快熟悉,就像家里人一样。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却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态度平和地询问他们的疾苦,给他们谋划处理问题。他管理手下,即使是低级闲杂的官吏,也都坦诚地询问、采纳他们意见。遇到有才能的官员,像况钟以及松江知府赵豫之类的人,就推心置腹同他们商量筹划,务必用尽他们的长处,所以事情没有不能完成的。当时人们认为管理钱财的官员,才干没有能够超过周忱的。

周忱还常常到松江府视察水利情况,看到嘉定、上海之间沿江长着茂盛的杂草,多处淤积不通,于是决定疏通上游,让昆山、顾浦各地的江水,迅速流下将淤积处全都被冲掉。空闲时他骑着一匹马在江边巡查,看见的人不知他就是巡抚大人。

有一次,皇帝下令限期制造几百万副盔甲。周忱算明盔甲如镀铁用工太多,就命手下改用浇锡的办法,结果几天就完成制造盔甲的任务,为朝廷缩短了大量时间。

在己巳之难时,明英宗被蒙古军俘虏,蒙古军队扬言要侵犯京城,还要占据通州的粮仓。满朝上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付,朝堂之上众说纷纭,有人怕通州粮仓的粮食被抢壮大蒙古军队实力,竟然提议干脆派人用火把粮仓烧了。这时候周忱正好在京城,力主朝廷下令允许各卫军先预支半年的粮食,前往通州粮仓取粮,命令一出,前去背粮食的人络绎不绝,没几天京城的卫军立刻得到补给,而通州的粮仓立刻空仓无粮可抢。

周忱的才干在当时已经是有口皆碑了,更为不易的是他身居高位还能对百姓心怀仁慈。据说他在翻阅一死囚的案件时,可怜这死囚想让其活下来却没有找到依据,忧愁叹息的神情完全表现出来,他让小吏抱来那死囚的案卷读给他听,直到读了几万字的时候,他还站立着背着手在听。当听到某一个地方时,突然点头高兴地说:幸好有这个理由可以使他活下来。于是赦免了此人死刑。

在做江南巡抚的时候,周忱外出往来都是乘坐小轿,到驿站遇到村庄的偏僻之处,就去查访老百姓的疾病痛苦。村五保中有一个叫王槐的人,在夏天月夜的树林下乘凉。周忱到了后,与他并肩坐下来谈论农事,显得十分熟悉,不久随从来了后,王槐才知道与他席地而坐谈家常的人是巡抚,立刻向他叩头道歉。周文襄公笑着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

因为大力改革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后来周忱被弹劾而免官回乡,可他的事迹还在民间继续传颂。

王子曰:官员在其位,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否则无法胜任工作,但是好干部还应该是廉能兼备的,除此之外,对百姓的冷暖能记挂在心,对百姓的呼声能侧耳倾听,对百姓的疾苦能感同身受,秉持“仁”的情怀,在任时为百姓做主,为百姓多一点护佑,可能是更重要的品质,明代周忱似乎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