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04课:“四铁御史”冯恩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02-07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在明代曾有过“海瑞骂皇帝”被下死狱的著名事件,在海瑞骂嘉靖皇帝的几十年前,也有一位直言敢谏的御史,因直言弹劾而被下狱,在审判中毫不屈服,被称为“四铁御史”,他就是冯恩。

冯恩(1496-1576),字子仁,号南江,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上海松江)人。 他出身很苦,家境贫寒,年幼丧父,由其母吴氏抚育成人。早年在除夕夜,家中竟无米为炊,房内因大雨而潮湿,冯恩却能蜗居在床上读书自若。嘉靖五年他高中进士,曾任南京御史,以敢于直言而闻名。

冯恩后来被称为“四铁御史”,源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年冬,天现彗星异象。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皇帝都会下诏征求对朝廷的意见,嘉靖皇帝也不例外,宣布要“诏求直言”。冯恩于是上书,对朝中六部尚书、侍郎逐一点评,论其功过,其中对地位显赫受皇帝重用的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和右都御史汪鋐三人批评为甚,他说张孚敬“刚恶凶险,媢嫉反侧”,方献夫是“外饰谨厚,内实诈奸”,直指汪鋐“如鬼如蜮,不可方物”,认为这三人中张孚敬是国家的彗星,方献夫是朝廷的彗星,汪鋐则是钻在皇帝心腹中的彗星,并在上书中说此“三彗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虽欲弭灾,不可得已”。即要是这三个人不被查办,那百官就不能和睦,民政没法摆平,更不可能消灾除祸。

猜疑心极重的嘉靖帝看到这上书火大了,怀疑冯恩表面上是在弹劾张孚敬、方献夫和汪鋐三个大臣,实质上是在说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当。于是命令将冯恩压入大狱,追究背后主使。冯恩日夜受刑,几乎致死,却坚不开口,尽力不诛连波及其他人。第二年春,冯恩被移交刑部,嘉靖帝打算以“上言大臣德政律”罪名将其处死。大臣王时中等为其求情,说“冯恩的奏疏毁誉参半,并不是专颂大臣,应当减罪戍边。”嘉靖皇帝却更加恼怒,斥责道“冯恩不是专门指责张孚敬三个臣子,只因为大礼的缘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王时中你是收了贿赂为他求情吗?”于是帮他求情的王时中被革职,侍郎闻渊被罚俸,郎中张国维、员外郎孙云极被贬至边地,并决定组织审讯后定冯恩死刑。

在朝审时,恰好是被冯恩弹劾为“彗星”的右都御史汪鋐担任主审,冯恩被带上堂来之后,根本不给汪鋐正脸,直接面向宫门方向跪了下去,把屁股对着汪鋐。汪鋐于是命令隶卒强行令其面向自己而跪,结果冯恩头是转过来了,但坚持不下跪,并大声叱责汪鋐。这令汪鋐极为恼怒。当时是都御史王廷相、尚书夏言为其求情,汪鋐这才没有对其当场下毒手。当他被押出长安门时,观者如堵,都说“这个御史,不但嘴巴坚硬如铁,他的两膝,他的肝胆,他的骨头都是铁打的”,因而传称其为“四铁御史”。

为了让冯恩活命,其母吴氏击登闻鼓鸣冤,其长子冯行可刚十三岁在宫门口诉冤并日夜匍匐长安街,见冠盖者过,辄攀舆号呼乞救,终无敢言者。冯行可又上书请求代父就死,不准。冯行可用刀刺臂,写了一封血书,并自缚于宫门前,请求代父受罪,这才使得冯恩逃过一死,被改判发配到偏远落后的雷州 (今广东雷州半岛),流放到这被称为烟瘴之地的人几乎就是判了死刑。六年后遇到大赦回了老家,没了官做也难不倒他,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营田产,很快成为巨富旺族,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很是舒适,成为当地著名的乡贤,逍遥了几十年。他每年自费花巨资燃放大量烟火,只为博老母亲开心,直至老母亲去世。从这点看,冯恩还是很注重孝道的。

嘉靖皇帝死后,隆庆皇帝给了冯恩这个前朝御史一个大理寺丞的官职,表示嘉奖,于是70余岁的冯恩再次步入仕途,并于81岁高寿而终。

王子始终想弄明白,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专制的帝王统治下,朝纲混乱是常态,官员大都心知肚明却都缄默不语,大家或混水摸鱼,或明哲保身,可却也时不时冒出来一些官员,担着罢官、杀头甚至株连九族的风险,为国为民,直言进谏,这背后是一种什么精神在照耀?有一种什么力量在驱使?靠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我想,最终还是要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