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94课:时苗:去官留犊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11-22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清白居官志不贪,故教留犊在淮南”,此诗句出自元代监察御史王恽《题时苗留犊》一诗,说的是发生在古城安徽寿县的廉洁典故,而早在唐代司仓参军李瀚所作《蒙求》这本儿童识字课本里也特别称赞了“时苗留犊”的廉洁典故。千百年来,时苗异于常人之举在中华大地流传,成为品行高洁典范案例。“时苗留犊”一直作为为官清廉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苗(150-220年),字德胄,东汉末年河北钜鹿(今河北邢台平乡)人。据《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他少清白,为人疾恶。建安中,入丞相府,被曹操任为寿春令。他为政令行风靡,不事权贵,与当时名士常林、吉茂和沐并四人以清介闻名。

据传,时苗赴寿春为官到任时乘薄軬车(軬音fàn。軬车为古代扎有篷子的车),黄牸(牸音zì,雌性牲畜)牛,布被囊。居官岁余,牛生一犊。离任时,留其犊,对主簿说:“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当地民众父老“攀辕卧辙”,让其带牛犊走,时苗还是执意留犊而去,时苗因此而闻名天下。后来他曾任太官令,为令数年,不肃而治,官至典农中郎将,因不满曹操专权朝政,弃官归隐,直到70多岁时病故。

寿春的百姓为了纪念时苗为官清廉,把小牛饮水之池取名为“留犊池”,又在牛犊栖身地建起“留犊坊”。明成化年间年知州赵宗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时公,称时公祠或"留犊祠",池、祠之间的街巷曰 "留犊祠巷"。时苗死后葬于太平乡小漳河之滨,由于留犊故事广为传颂且深入人心,当地群众称其墓冢为“牛令圪塔”。

无独有偶。史载,东汉时期,韩韶在莱芜任官长时,离任也不携带其马在官署所产生的春驹。相传韩韶回归之日,小马驹见母马渐渐远离,悲鸣不已。至今山东莱芜仍然有“嘶马河”遗迹。

西晋时,羊篇出任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时,也曾携带一头母牛赴任,后来此牛在官舍中产下一头牛犊,羊篇迁官时,认为牛犊在官舍所生,于是,临走便留此牛犊于官舍中。羊篇为官自律严格,淡泊清廉,是西晋一代循吏。

《晋书·王逊传》曾记载“王逊,字邵伯,魏兴人也,仕郡察孝廉,为吏部令史,转殿中将军,累迁上洛太守,私牛马在郡生驹犊者秩满悉以付官。云是郡中所产也。”也是类似的故事,不过其他三人都没有时苗留犊的故事流传得广泛。

历代文人墨客对时苗留犊一事多有诗作,如宋代大诗人苏轼过寿州时,曾到留犊池凭吊留诗,清代文人孔庆珪《太平乡》一诗中赞时苗“一载寿春令,弃官归隐居。留犊语父老,清廉近何如。佳墓巍然存,大木风萧疏。爱此太平乡,醇风还古初。”歌颂了时苗的高尚品德。就连封建帝王对这种行为也极力推崇,梁元帝萧绎在《后临荆州》诗中写道:“所冀方留犊,行当息饮羊。”后蜀孟昶在他那篇饬厉下属的《官箴》中也说:“驱鸡为理,留犊为规。”恰恰证明时苗留犊的行为利于民也利于公,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所以能得到公认。

王子认为,在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晋前后那样的时代,名士风流、名士风范,或许是当时士人追求的一种风尚,虽然处于乱世,但是士人能做到不乱于心,对自己操守的坚持并不因为是乱世而有所稍减,就像诸葛亮“自报家产”一样,他们在“名”与“利”的选择中更倾向于注重“名”,在 “得”与“失 ”的问题上,更不在乎“失”,这种做派虽然可能是追求名声之举,但客观上给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成为一种标杆,即便算是“赶时髦”之举,这样的“时髦”还是多一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