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84课:“哀民生之多艰”的伟大爱国者屈原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9-13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中华民族始终有这样一种人在历史上前赴后继,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抑或地处江湖之远,不移其忧国忧民之心,其人其事其言中,处处闪耀着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屈原就是其中卓越的先驱,他生前主张“美政”,力图变法改革以强国保国,因谗而见疏被流放数次,在国家将要覆灭之际怀石投江殉国。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对民生多艰的慨叹和对祖国人民的挚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自己被流放最困顿的时刻,屈原最牵挂的还是祖国和人民。值得强调的是,“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研究是绕不开屈原这座文学和人格的高峰的。

在中国,“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并且先后出现两次。一处是《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意思是“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另一处是《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研究绕不开屈原这座文学和人格的高峰。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又字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在战国时代,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纷纷先后称雄,列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不已。那时,正当青年的屈原,任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曾很得怀王的信任。史载“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但后来因被谗言陷害,楚王疏离并流放了他,后来二次流放,在国家即将破灭之际,怀石投江殉国,时年62岁。他自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乃作《离骚》”。《离骚》中反映了屈原在流放穷困之际的思考,思考其理想、遭遇、痛苦。后人评价“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从文、辞、志、行四个方面对屈原进行观察和评价,文约辞微是对其文学作品的评价,志洁行廉是对其品格和操守的评价。说屈原这个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这就从其一贯的性格角度,最好地诠释了屈原怀石投江的必然性了。

屈原一生坚持追求“美政”理想,能看清时代的形势,为了国家利益,主张联合六国一同抗秦,并积极参与此事,朝廷内外奔波不已。遭到奸人的嫉妒不满和处心构陷,由于操行高洁,在政治斗争中落于下风,致被流放两次。但屈原始终心里是清醒的,他后来领会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他感叹“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将屈原的为国为民之意境升华,其情跃然纸上,其诚感天动地,可却感动不了昏庸的君王。

后世司马迁曾追思屈原,写成屈原的事迹并归于《列传》之列,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在屈原故去的地方,高尚的人流下眼泪,司马迁何尝不是从屈原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而中国现代不屈的斗士鲁迅在《自题小像》诗中,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许,不正说明鲁迅与屈原的心也是相通的吗!

屈原作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王子在为刚出生的女儿取名时,特别挑选了“荃”字,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影响和启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