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51课:被称为“苦行老僧”的陈瑸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1-25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老百姓希望官员廉政,更希望官员善政。清代的陈瑸不仅操守廉洁,生活简朴,更善于地方治理,可以说是各方面比较优点比较全面的官员了,其治理台湾的政绩值得称道。

据《清史稿》记载,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今雷州市)人,清朝康熙年间官员。清代岭南三大清官之一,与海南的海瑞、丘浚齐名。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陈瑸考中进士,授任福建古田知县,居官清廉,政绩显著。古田"素称难治"主要原因在于当地蠹书蠹役太多,他们长期"盘踞衙门,最为民害"。为此,他举行了一场公开召聘吏胥的考试,这种办法使水平差的差役和"白役"无理由反对,一个危害甚烈的暴力集团被和平解散,进入"正册"的吏胥则被置于严格的管束之中,多年的弊政得以消除,为其他的革新铺平了道路。用现在的管理学解释就是用“增量改革”的办法解决“存量问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内,把“素称难治”的古田县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陈瑸一生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从知县历任至巡抚这数十年的居官生涯中,他从不追求个人享受,从不贪占国家一分一毫,平时生活也极其俭朴。他曾说:“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 他在外当官数十年,从不带妻室,也从未回家探望一次,儿子想去探望他,竟因缺路费难以成行。他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

公元1714年冬,陈瑸调任福建巡抚入朝面圣,康熙帝知道他生活非常清苦,问他生活过得怎么样。陈瑸回答说,他的生活比穷苦百姓要好多了,并说:“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康熙帝望着陈瑸远去的背影感慨道:“此苦行老僧也!”,称赞他“诚清廉中之卓绝者”,“真国家之祥瑞”。

陈瑸卓异于一般清官廉吏的重要特点是,他更是一名能员干吏。陈瑸仕宦古田,福建巡抚梅鋗受命在全省范围内考察寻找优秀的官员治台,“闽抚梅公以公(陈瑸)清操绝俗、慈惠及民,特疏荐之。臬使范时崇亦极力保举,故有是调。”,所以说他的提拔不仅仅是因为清廉的名声,而且有实实在在的政绩支撑。

陈瑸经常去郊野询访疾苦,遇到灾荒,身先士卒,深入现场抗灾,还常微服暗访,掌握情况。如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间饥荒,他单骑履田勘察,减轻百姓田赋;对街访市肆,也常巡察,采取整顿措施,使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他还深夜躬巡学区,听到读书声,则重奖之,鼓励读书。

陈瑸一生与上宪下属都能和睦相处。在福建巡抚任上,他把善于协调官民关系,催科有法,对既完成朝廷征赋,又使百姓能够过得去的官员特疏举荐推升,一共保举了十二位县令,一位通判,一位知府,一位知州,申请给予破格奖励。对官员中那些贪渎之徒,也查清事实,列款题参,请朝廷给予处分。他主张坚决打击贪官污吏,对那些“并不实力践行,徒尚浮论,要誉沽名;又皆久奉禁革之事,故张大其词,有玷官箴:业经圣明洞见肺肝,斯即立加罢斥。”由此可见,陈瑸不光爱民,而且爱护那些为民办事的好官。

陈瑸不仅勤政,而且善政。他往往能针对实情,采取得力举措。在台湾任职期间,台湾刚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所手中夺回,当时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社会文明度差,陈瑸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政治,革除弊端,注重"兴学广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他还考校读生,教导治学做人的道理,在台湾"建学设塾"。经过一番努力,改变了社会风气,"民知礼让","骎骎乎海东邹鲁矣"(《续修台湾府志》中册),把台湾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台湾和福建等地,留下"海疆治行第一"的特殊政绩。

陈瑸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病卒,为了纪念陈瑸功德,台湾人民捐钱塑了两尊陈瑸像,一尊留在台湾的"名宦祠",一尊用船送回陈瑸出生地广东雷州府海康县(今雷州市)"清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