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211课:王翱还珠显本色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4-04-15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他一生经历过七朝六位皇帝,是明成祖至明景帝连续五朝的官员。久居高位并没让他失去本色,被人称“酒、财、色,三不惑”。他是吏部尚书,却拒绝给女婿调动工作到身边,他位高权重,却不让孙子参加科举以避免挤占别人机会,他将妻子偷偷为他纳入家门的小妾坚决退回。他退还西洋明珠给故人后代的故事被详细记载。他就是王翱。

据记载,明代大臣王翱对于钱财“淡然无欲”,却十分注重名节。当年在他镇守辽东时,曾与某位监军太监共事,两人相处融洽。后他被调任两广总督,临行前,这位太监以四颗西洋明珠相赠,王翱坚决不收。太监执意相赠,他哭着说:“这些明珠不是受贿所得,而是先皇所赐,我得了八颗,现将其中一半相赠作为纪念。你原本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只好收下,但却把这四颗明珠缝在了披袄里面。数年后王翱回到朝廷任吏部尚书,寻到了故去太监的两个侄子,拆开披袄,将里面的四颗明珠转送给他们,此时原来的封印还依然如故。

王翱(1384年—1467年),字九皋,明代盐山(今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王帽圈村)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30岁中进士。宣德初年擢御史。英宗即位,升任右佥都御史,始出镇江西,惩贪治奸,开始了赴南北东西各路任职的“救火”之旅,在数次解决难题中,展示了他的能力,得到肯定和赏识,最终五朝为官,但他能本色不变,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

他后来升任吏部尚书,如果愿意,每天都会门庭若市,但他明确谢绝进谒,罕与人私下交谈,任何事情都要在朝房议论,为的就是不给人留下话柄。上班期间住在官衙,只是过年节和祭祀时回家住上几天。

王翱的女婿上班在京城外郊区,女儿每次回娘家都很麻烦。他的女婿说“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让妻子回家说情将他调入京中为官,夫妻两便。心疼女儿的王翱妻子借机求王翱能通个方便,这一下子可就把王翱惹怒了,他气得什么都不顾拿起东西掷向妻子,妻子头破血流,女婿最终没调动回京。

若说女婿是外人,对孙子的态度更证明他是真廉直了。因为他的身份,孙子能因恩荫而入太学。一年秋试前,孙子也想一试科场。于是他拿着弄到的所谓内部试卷来找爷爷,王翱说:“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但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说完就撕了考卷扔进了火炉,禁止孙子赴考。

如果说对私事认真只是私德上说得过去,对公事上心才是公德无亏,王翱也很好地做到了。在任吏部尚书期间,他以“ 用贤报国为己任”,把选贤任能和国家治乱相联系,从不拿手中权力做交易。对权势者的一切请托,他都“ 毅然拒之,辞色俱厉”,所以在其任职期间,“ 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不敢行”。他荐官以品德为先,往往彻夜挑灯详阅,唯恐不慎。每次选拔官员,都认真审阅,唯恐选择不当。在任多年,所选官吏,很多都成为贤能名臣。他奉行“ 论荐不使人知” 的原则,说:“吏部怎能是快意恩仇之地?”从不希望得到被荐拔者的报答。

甚至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的明英宗都尊称王翱为 “老王”或“先生”。他在重返帝位后下狠手报复了大忠臣于谦在内的一众前朝官员,却留下了王翱。在每次遇到难解的局面时,他总会把王翱请入宫中商议。此时王翱已老迈耳聋,急性子的皇帝明英宗耐着性子让侍者在王翱耳边大声的多说几遍,直到王翱能够完全听清楚。而王翱以为别人也听不见,每次都声嘶力竭大声对答,但皇帝却能忍受,因为他的对策真能管用。

成化三年(1467年),王翱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忠肃。

王子曰:王翱的友人李贤评价他说:“魏征陶言九德,王公有其五:乱而敬,扰而毅,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明彭韶评价“淡然无欲,不识姜姬,而况苞菹乎!古三不惑,于翱见之矣。”王翱居官长达半个多世纪,能保持一贯清白俭约,遵纪守法。这是对本色的坚守。不少官员起初都是愿意坚守本色的,但是随着环境心境等的变迁,渐渐都失去了本色,这样看来王翱的坚守,今人可学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