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207课:赵文子论“盗”为民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4-03-18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留下了友情和忠贞的不朽传说。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赵文子)回归后,在晋国政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的执政思想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从他论“盗”和治“盗”小故事中可以窥见他的以民为本注重教化的执政理念。

在《列子》一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晋国苦盗。有郗雍者,能视盗之貌,察于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一遗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郗雍必不得其死。”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郗雍也。”遂共盗而残之。

晋侯闻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郗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这是说晋国一段时间里盗贼很猖獗,晋侯为此很是头疼。这时有人推荐民间一个叫郄雍的奇士,郄雍奇就奇他有超凡的鉴别人的能力,他只要看一个人的眉眼之间的相貌,就能很快分辨此人是不是盗贼,凡是他过眼看过的,从来没有出过错漏。

晋侯听说有这样的奇人非常高兴,于是委派郄雍主持辨认老百姓中谁是盗贼,一段时间后在晋国盗贼难找藏身之处。晋侯很高兴,说:“有一个郄雍就够喽,以后就没有盗贼了。”大臣赵文子却说起了反话,他断言:“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盗贼,盗贼不但不会尽,郄雍也一定不得好死。”果然如此。没过多久,郄雍被盗贼引诱到郊外,在乱刀之下惨死。

晋侯得知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郗雍死了。但收拾盗贼用什么方法呢?”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有灾殃。’况且您要想没有盗贼,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统治者开明,百姓受感化,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盗贼呢?”于是(晋王)任用随会(士会)主持政事,而剩下的盗贼都跑到秦国去了。

在这个故事里,晋侯先后采用了两种方法来对付国内的盗贼。首先是用“能视盗之貌”的郄雍来辨认盗贼,结果贼还没有抓完,郄雍却被盗贼杀死。随后晋侯采用了赵文子的建议,任用贤才,注重教化,使得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结果盗贼不用抓自己全都跑掉了。

赵武(?—前541年),嬴姓,赵氏,名武,谥献文,又称赵文子,晋悼公时期之相。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世人也尊称赵孟。是“赵氏孤儿”故事的原型。

赵武执政后主持了晋楚弭兵大会,这次活动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政治地位。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关于“三家分晋”的预言最终成真。

赵武执政期间,被评价“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晋大夫祁午语)。他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这是值得称道之处。

王子曰:从赵文子论“盗”和治“盗”来看,赵文子的治理理念果然是高明的。问题出现了,需要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如果能正确分析出问题产生根源,那么把这“根源”解决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就不成“问题”了,这就是治标与治本的根本区别。晋侯看待问题只停留在表面,解决问题之策也是只看眼前,而赵文子看到了隐藏在表面背后的本质所在,解决之道更彻底和长远,故而论“盗”和治“盗”之策更高明。更为可贵的是,赵文子能从百姓为“盗”的政治社会原因入手,从政治治理角度入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实上是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的展开,因而王子认为其方法论可取,认识论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