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做好后勤服务企业人员返校、返岗管理工作的通知


作者:hq     发布时间:2020-04-20     信息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阅读次数: 【关闭】

一、返校前后勤服务企业员工需准备的工作

所有员工返校前安心居家,及时学习和了解疫情防控知识和上岗要求,掌握返校途中(外地员工)的注意事项(见附件1),并做好返校前物资准备。在学校正式确定和通知返校前,务必服从命令,不得提前返校、返岗。

(一)填报健康信息。每日做好自我健康检测和行踪报告,并如实上报所属企业,确保开学前身体状况良好。通过微信群、QQ工作群等每日不间断上报健康信息,不缓报、漏报、瞒报、谎报、隐瞒个人病史、重点地区旅行史、出境史、与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与近期出境人员接触史等。员工至少提前14天开始,必须连续坚持完成每日健康打卡任务,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如有异常须及时报告所属企业。

(二)办理安康码。

(三)提交返校、返岗申请。接到企业返校、返岗通知后,返校员工至少提前一周向所属企业主动进行健康申报,承诺可以健康返校,填写《后勤服务企业员工返校承诺书》(见附件2)。

(四)返校、返岗行程申报。接到企业返校、返岗通知后,员工要合理规划好返校行程,应将来校报到的出行方式和相关信息上报所属企业。出行方式包括自驾、火车、飞机等,相关信息包括自驾同行人、火车车次、飞机航班等。如需中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需当日自行记录下登车时间、地点,或保留好发票、约车截屏等。员工要保留好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的票据、付款记录,记载搭乘时间、班次和地点,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返校报到时,填报《员工返校行程信息登记表》(见附件3)

(五)提前做好旅途卫生安全防护措施。返校前确保身体状况良好,准备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有条件时可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等。返校途中尽量不要安排留宿,如确实需要留宿的定要选择好住宿酒店及留存相关记录等。

(六)了解报到流程。各在校企业要及时将员工返校、返岗等相关安排告知员工。可正常返校的员工应充分了解报到期间的具体流程、各自所属企业的报到时间及报到点和相关注意事项等。

二、后勤服务企业的准备工作

(一)明确返校、返岗员工。各企业要认真做好信息统计和日报告工作,坚持每日了解员工健康等相关情况;要求员工至少提前14天开始,必须连续坚持完成每日健康打卡任务,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如有异常须及时报告。要根据返校日前14天以来本企业员工连续打卡情况,确定符合返校、返岗要求的员工名单并备案。要跟踪了解已通知返校员工的近日情况,做好员工何时到达、如何到达、同行者等信息的统计工作。一人一档记录监测员工健康申报情况,在员工返校报到前一日,应根据打卡信息再次确认员工次日能否正常返校,并切实填写好《后勤服务企业员工基础健康档案》(见附件4),汇总后统一上报后勤服务中心卫生保健科

(二)提前告知具体返校时间。各企业接到学校通知后,利用各自QQ工作群、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将返校、返岗时间、流程安排及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到每位员工,并告知员工不得提前返校、返岗。

(三)加强员工线上返岗培训。

(四)设计好员工返校、返岗的流程和应对措施,制定开学中员工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预案,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在指定时间校外员工平安顺利返校返岗。

(五)积极做好校外员工返校、返岗前的接洽人员落实和防控物品的采购发放等前期准备工作,分单位拟定名单责任到人,为校外员工返校、返岗打好工作基础。

(六)通知每位外地员工办理健康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暂不返校,返回时间等候单位正式通知,服从指令,不得擅自返校、返岗。

(七)经允许返校后,应经体温检测和规范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待确认安全后方可上岗(外地返校员工需持有本人绿色健康码)。

(八)员工返校原则上安排在学校通知学生返校时间的前14天,以利于员工返校的身体检查、医学观察,从而确保学生返校时食堂能正常开餐。

(九)注:1.员工返校的对接、检测与需要观察的时间。实行校外员工返校、返岗的申请报批和对接审核制度。经允许返校后,应在到校的第一时间(此时不得进食堂、不得回宿舍、不得进办公室)告知联系人,进行返校情况和健康申报,经体温检测并规范隔离,待确认安全后持本人绿色健康码方可上岗。2.来自低风险疫情地区并持有绿色健康码的员工,如体温检测正常,身体无乏力、咳嗽、咽痛等异常,隔离观察8天即可;对来自中、高风险疫情地区持有绿色健康码的员工,仍需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应当“一人一档”做好员工返校、隔离、测温等相关信息和数据记录,还要同步做好员工的心理疏导和宣传解释工作,在隔断病毒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关爱。

 

  • 附件【附件1.docx】已下载
  • 附件【附件3.docx】已下载
  • 附件【附件2.docx】已下载
  • 附件【附件4.docx】已下载